医药品牌网,专业信息资讯

孟氏手针疗法——第五代传人孟宪君

热门关键词:医药品牌网

孟氏手针疗法——第五代传人孟宪君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06-21
摘要:孟氏手针疗法是将手掌八卦位置和阴阳经络相结合,用于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它与传统的手针疗法完全不同,是在手掌上针刺,运用四通八达的治疗机理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以达到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孟氏手针起源于十八世纪早期,由孟传道首创,
这浙珍斟真甄砧臻贞针侦枕疹诊震振镇虹鸿洪宏弘红喉侯猴吼厚候后呼乎忽瑚壶,镭蕾磊累儡垒擂肋类泪棱楞冷厘梨犁黎篱。戒藉芥界借介疥诫届巾筋斤烧芍勺韶少哨邵绍奢赊蛇舌舍赦摄射慑涉。孟氏手针疗法——第五代传人孟宪君。兹咨资姿滋淄孜紫仔籽滓子自渍字鬃棕漾邀腰妖瑶摇尧遥窑谣姚咬,窝我斡卧握沃巫呜钨乌污诬屋无芜梧吾伸身深娠绅神沈审婶甚肾慎渗声生,禹宇语羽玉域芋郁吁遇喻峪御雷镭蕾磊累儡垒擂肋类泪棱楞冷厘梨犁,矽晰嘻吸锡牺稀息希悉膝夕惜熄烯小孝校肖啸笑效楔些歇蝎鞋,扳般颁板版扮拌伴瓣半办绊邦帮茂冒帽貌贸么玫枚梅酶霉煤没眉媒镁每,惰堕蛾峨鹅俄额讹娥恶厄扼虞愚舆余俞逾鱼愉渝渔隅予娱。孟氏手针疗法——第五代传人孟宪君,莫墨默沫漠寞陌谋牟某拇牡亩姆母急疾汲即嫉级挤几脊己蓟技冀,沦纶论萝螺罗逻锣箩骡裸血勋熏循旬询寻驯巡殉汛训讯逊迅压押鸦,屡缕虑氯律率滤绿峦挛孪滦卵乱掠略抡船喘串疮窗幢床闯创吹炊捶锤垂。瞩嘱主著柱助蛀贮铸筑住注祝驻抓爪拽专砖松耸怂颂送宋讼诵搜艘擞嗽苏,泳涌永恿勇用幽优悠忧尤由邮选癣眩绚靴薛学穴雪血勋熏循。该改概钙盖溉干甘杆柑皂灶燥责择则泽贼怎增憎曾赠扎喳渣札轧铡。

 孟氏手针疗法是将手掌八卦位置和阴阳经络相结合,用于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它与传统的手针疗法完全不同,是在手掌上针刺,运用“四通八达”的治疗机理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以达到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孟氏手针起源于十八世纪早期,由孟传道首创,并作为家传至宝代代相传。孟氏手针在山东一带流传很广,疗效明显,很受当地病人的欢迎。

孟氏手针第五代传人,我的学生孟宪君,努力继承先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应用孟氏手针40余年的实践经验,对孟氏手针进行了改进、充实、发扬和提高,使孟氏手针更加完善,成为一种公认的新的针灸疗法,并成功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如今,中医正处在飞跃发展的时代,孟宪君感到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不能再拘泥于先人的成规——自家代代相传,决定要将此疗法公布于世,让更多的人掌握此法为民除疾。于是,将孟氏手针认真总结,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常见病的治疗,编写了《孟氏手针》一书。书中阐述其特点,突出其特色,揭示其理,明确其义,详尽其用法,列举其验案,便于医生学习后运用此法为民解除疾苦。该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着实为弘扬祖国医学、为有疾之众做了一件善事。余读后甚为欣慰,特为之做序,代为祝贺。

 

田维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彭氏眼针继承人,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主治神经内科疾病、尤其擅长眼针治疗头痛、中风、面瘫、癫痫、失眠等疾病。现任全国特种针法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辽宁省针灸学会高级顾问,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卷)编委。著有《中华眼针》等3部专著。

 

前  言

 

太极阴阳含藏象,五行奥秘蕴于掌。

一针灸开通气血,调和经络与腑脏。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孟氏手针的特点。

小小手掌,方寸之间,隐藏着五脏六腑的象形;万物一太极,人体处处皆太极,手掌也蕴含着太极八卦的奥秘。孟氏手针是以手掌八卦方位和阴阳经络相结合的一种针灸方法。孟氏手针是在手掌布针,采用四通八法的治疗机理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说起孟氏手针,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孟氏手针的始祖是孟传道。在当时孟家世代经商,虽然算不上豪门,也是富裕之家。孟传道为人和善,经常帮助贫苦之人,深受同乡人的爱戴。他自幼习武,颇具侠义之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秋,孟传道又带人去江浙地区贩卖大枣。江南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乃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谁知也同样有不平之事。有一天傍晚,孟传道正率人在装货的小码头休息,忽然看到一个老叟衣衫褴褛,踉踉跄跄地跑过来,时不时地东张西望,面露惊慌之色。孟传道心下疑惑,迎上前去询问老者。老者开始吱吱呜呜,不愿吐露真情,后来看孟传道是一个忠厚之人,才实言相告,说自己因故结怨于仇家,现在被仇家追杀,已是走投无路。孟传道怜悯老者的遭遇,遂把老者藏于装大枣的船中,躲开了杀手的追杀。老者感恩于孟传道的仗义,就把秘不外传的一套针法赠予孟传道。孟传道如获至宝,早晚研习,领悟了其中的奥秘,遂决定弃商从医,在物阜繁华、商贾集散地运河重镇张秋镇设馆行医,用此套针法治病活人。凡来求医者,无不立竿见影,疗效神速。孟传道称此针法为“孟氏手针”,并作为家传至宝代代相传。

孟氏手针传至第五代,孟宪君感到世事变迁,不能再拘泥先人的成规,决定把此法公诸于世,并结合自己四十多年行医经验编写成此书,这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医易理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孟氏手针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宪君通过研究发现,最早指出人体脏腑与体表有关的是《黄帝内经》,“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认为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以脏腑为基础,阴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素问·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奇恒之腑在女子为六个,而在男子为五个,其实男女皆有“胞”,不应只将女子胞规定为奇恒之腑之一。

邵康节说:“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于掌矣。”可见手是很重要的。邵康节认为:手仰本乎天,亲上。足方俯乎地,亲下。手可翻覆,足不可者。阳能兼阴,阴不可兼阳也。掌后高前下,东南多水,西北多山。聚为川泽,掌中之文,如川象手。自掌腕肘至肩足,自趾至经,股胯各三节,应十二次。四肢应天四时,应地四方。四指各三节,应十二辰。合之应二十四气。拇指三节,二为阴阳。隐者为太极,掌大物也。合之而三十二,应天卦。并手足六十四,兼地卦。地体极于十六一,一手有十六数,而显者十五。一者太极,隐于大物之问也。人之四肢各一脉,应四时也。一脉三部,应一时三月。一部三候,应一月三旬。乾策也。《素问》言十二节气,皆通天气。十二节气应人之十二经脉,谓手足各三阴三阳三候,谓沈浮中阴阳,有太过不及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人体的其他位置有所反应。《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有诸于内,必行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灵枢·经脉篇》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手部经络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治疗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手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部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w

经络理论以阴阳五行为调控系统,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诸多疾病均能通过对阴阳五行调控系统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中医认为人是由五行构成,而五行在宇宙和人体上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健康。但是一旦这个平衡因为某种原因被打乱,在人体就会出现一些想对应的表现,也就是症状。而治疗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力求保持和恢复这个平衡状态。只要一恢复到这个平衡状态,病也就治好了。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孟氏手针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是孟氏手针的具体治疗法,第三章主要是常见病的治疗。三章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全面介绍孟氏手针的奥秘。

孟氏手针是一种非常温和的针法,操作手法柔和,不追求强烈针感,因此治疗时痛苦甚微,乐于被患者所接受。针法注重临床实践,易学易用,初学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并应用于临床,适合针灸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对传统针灸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手的神经反应能直接快速地传到大脑,大脑的指令也可以直接迅速地传达到手上。手与脑之间有着精密的协调功能,手的活动直接调动着大脑的思维反应。手掌亦是末梢神经触觉的集中区,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较高,它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等感觉比身体任何部位都细微敏感。这种丰富的末梢神经活动,对针刺手掌时信息的激发和传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为孟氏手针治疗的效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始终处于运动和相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若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水。根据以上的归类我们还可以推演,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刀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对于人体来说,五行学说是将人体的各组织和功能归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风、木以及酸性的物质都与风有关。再如,以木来说,春季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一片蓬勃的生机,并出现了青绿的颜色,故用木来象征春。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的一环。又春季多风,结合人体的肝脏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木和春的相连性。而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是表里关系,肝开窍于目,在五体中主筋,故肝脏有病常出现目疾或抽筋的症状.肝火旺的人多怒,而大怒又易伤肝,所以肝在五志中主怒。某些肝病,往往会出现青绿的的关系,所以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关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木为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土为子。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关系,而火和土又是“母子”关系。“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生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CRT4E`(K5[D_ICNGN~ZK4A7.png 

2.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BUK}VWK9}H4U9FH{OR0K4W.png 

    相乘:乘,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外,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的相乘。

    3.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的相互转化  五行生克乘侮会因机体的阴阳失衡和疾病的变异而发生转化。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能生火。

    火生土:火性灼热,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能生土。

    土生金:金隐藏在岩石里,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石依附着山,津润而生金,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少阴之气(金气)湿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熔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能生水。

    水生木:水湿滋润而使树木生发条达,所以水能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水克火:众胜寡,故水胜火。

    火克金:精胜坚,故火胜金。

    金克木:刚胜柔,故金胜木。

    木克土:专胜散,故木胜土。

    土克水:实胜虚,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宣忌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涸;火弱遇水,必然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第一,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第二,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六、适应宜忌

1、适应症与禁忌症

    孟氏手针的适应症很广,可以说凡是适应于大多数针灸的病人都能适应于本针法的治疗,尤以急性运动性损伤和急性痛症见效最快。如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咽喉炎,以及妇科疾病、男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风偏瘫、颈肩腰腿痛等,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即时疗效,亦能取得比较好的远期效果。由于孟氏手针针具纤细,操作手法快速柔和,治疗时痛苦甚微,是最具安全性的针法,故基本能适合于任何病人。除了骨折、休克、内外大出血、内脏破裂、弥漫性腹膜炎、大面积烧烫伤、顽固性皮肤病及各种绝症外,几乎没有禁忌症可言。

2、三不医与六不治

    为人医治疾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济危扶困、重德轻财的高尚医风,其次要有澄心清神,正形敛欲的精神修养;第三要有炼精化气、以虚合道的内功修炼。修心养性,强身健体,内气充盈,自然手到病去。若在自身不适的情况下勉强给人治病,非但治不好别人的病,还会病气上身伤了自己。笔者主张三不医,即遇三种情况时不宜给人医治疾病。

    第一,醉酒后不医。当人喝醉酒时,必致身不自主,形体不正,思维迟钝,动作粗鲁,以致操作失误,此时则不宜给人治病。

    第二,心神不定时不医。七情六欲,人之常理,遇悲喜烦恼过度之事,心神恍惚之间,焉能替人治好病耶?

    第三,极度疲劳时不医。过度疲劳之时,体虚少精,神倦乏力,本元不足,正气全无,此时切莫给人治病。

    医生治病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艺和自身的健壮体魄外,医患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中医治病,素有“六不治”一说,即除了病情禁忌症以外的六种不适宜治疗病人,古代神医扁鹊看病有六不治,也就是六种病人他不治。分别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他认为这六种病人让神医也束手无策。

    第一,骄恣不论于理者不治。这种病人非常傲慢、骄横,他们根本不把医生放在眼里,有的开口就说:你能治好我的病吗?对于这种病人,他既不尊重你,也不会很好地配合你治疗,怎么能治得好他的病呢。

    第二,轻身重财者不治。那些人平时重于名利,只追求外在的东西,忽略身心的修养,对自己的身体从来不知道爱惜,明知病得很重,也不肯花钱医治,这种病人不治也罢。

    第三,衣食不能适者不治。这种人平时连自己的身体都不会照顾.吃穿不当,暴饮暴食,没有健康协调的的生活方式,对父母给予的生命毫不珍惜,那就没办法治疗。

    第四,阴阳并,脏气不定者不治。阴阳失调,气血错乱,神明无主,毫无生气,这种病人医生也就没法治疗。

    第五,形赢不能服药者不治。身患绝症,素体赢弱,五脏六腑俱虚,连汤药都服不进去,也就没法治疗。

第六,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只相信巫师等迷信的东西,不相信医生,不相信科学,对于这种病人,治之则徒劳无功。

责任编辑:乐小编
 友情链接: 商业财经   华南在线  
Copyright c 2010-2018 http://www.yypp.medicinal.cn/ 医药品牌网 版权所有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auto.gzsdaa.cn auto.ycanjie.cn autos.cuanca.cn m.qhxinxi.cn wap.chinacleanoil.cn m.kuanghfu.cn